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高沙窝镇宝塔村,提起妇联主席黎惠萍,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:“这可是咱们村的‘好媳妇’‘热心肠’,家里家外都挑不出错!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二十八年来,黎惠萍用悉心照料诠释孝心,用和睦家风凝聚力量,更将“小家”的温暖延伸至“大家”,以实际行动让孝老爱亲的美德在乡野间生根结果。她所在的家庭荣获“全国最美家庭”,她本人也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“百孝之星”。

孝老爱亲,她是婆婆的“贴心小棉袄”
1995年,黎惠萍嫁入宝塔村老李家,成为这个大家庭的“顶梁柱”。丈夫是家中老小,姐姐远嫁、哥嫂常年在外经商,照料年迈公婆的重担与家里的大小事务,自然而然落到了她的肩上。农忙时,她下地耕耘挥洒汗水;农闲时,她陪丈夫奔波于绒毛生意场,可无论多忙碌,每日雷打不动地为公婆送上无微不至的关怀。
知晓公婆胃功能弱,她变着花样烹制软烂适口的饭菜;了解老人喜爱听戏,她特意购置音箱,精心录制秦腔、眉户等经典曲目;公婆的衣物总是被她洗得干干净净,旧了就及时添置,破了就细心缝补。闲暇时分,她总陪在老人身边拉家常、讲趣事,用贴心话语驱散老人的孤寂。“结婚就在一起住,二十多年了,洗洗涮涮都是她的事,亲闺女也比不上她,我这儿媳没得挑!”婆婆提起黎惠萍,满脸都是自豪与满足。
2012年公公病逝后,黎惠萍成了婆婆最坚实的依靠。面对沉浸在悲痛中、时常情绪急躁的婆婆,她始终笑脸相迎、耐心疏导,还让儿子多围在老人身边逗乐解闷。得知70多岁的婆婆从未出过远门,2022年9月,她抓住县老年协会组织旅游的机会,软磨硬泡说服婆婆同行。旅途中,她跑前跑后办理手续、搀扶老人观景,全程悉心照料。当同行者误以为是母女时,她笑着回答:“是婆婆,都一样,婆婆也是妈。”
相濡以沫,她用真爱涵养好家风
“真诚待人、和睦相处、互敬互爱”,这是黎惠萍家的家训,更是她与丈夫李文喜二十多年婚姻的生动写照。夫妻二人遇事商量、困难共担,将小家庭经营得其乐融融。丈夫常年在外做绒毛生意,始终坚守遵纪守法、信守承诺的底线,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一致认可;黎惠萍身为村妇联主席,整日为村民事务奔忙,丈夫总是全力支持:“她干的是服务群众的好事,我可不能拖后腿。”
在夫妻二人的言传身教下,儿子李金旺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格。如今就读大学的他,不仅在学校主动帮助同学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,还将自己的课外书捐赠给村上的儿童之家,每逢假期回家,都会义务为村里的孩子补习功课,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。闲暇时,黎惠萍还会和丈夫一同参与村里的志愿服务,在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总能看到他们并肩劳动的身影。
热心公益,她是文明乡风的“播种人”
“一个家的和睦是‘小美’,千千万万个家的和睦才能汇聚成社会和谐的‘大美’。”作为村妇联主席、红白理事会成员和移风易俗宣讲员,黎惠萍始终牢记这句话,将经营“小家”的智慧与温情,源源不断地倾注到乡村“大家”的建设中。

看到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,她牵头动员村里喜爱文艺的妇女姐妹,组建起宝塔村文艺队,将孝道故事、家风建设、移风易俗等内容改编成小品、歌舞等接地气的节目,送演到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。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,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文明熏陶。她还善于用“小故事”讲述“大道理”,以身边事为切入点,用朴实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传递到群众心坎里。
在“美丽庭院”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,黎惠萍率先垂范,主动帮助孤寡老人规整杂物、打扫庭院;她走村入户宣传“喜事新办、厚养薄葬”理念,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。在她的带动下,宝塔村逐渐形成了勤劳致富、勤俭持家、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,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千家万户。
从悉心照料公婆的“好儿媳”,到涵养优良家风的“贤内助”,再到播撒文明新风的“带头人”,黎惠萍用二十八年的坚守与付出,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,也证明了“小家美”定能带动“大家美”。她如同一颗火种,让向善向美的力量在乡村大地不断传递,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坚实的精神动力。(盐池县委宣传部供稿)